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
新闻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 : 南海网  >  琼中新闻网  >  琼中新闻

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| 琼中教师王积文扎根山区32年 见证农村教育变迁

南海网 http://www.hinews.cn 时间:2018-02-07 14:44 来源:海南日报 作者:郭畅 杜颖

  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

  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特别报道

  琼中教师王积文扎根山区32年,见证农村教育变迁

  曾经的穷山村 执着的“富”教育

  一九九二年,海南中部山区五指山市的一所小学,学生们在阅读图书。资料图

  二○一七年十二月十四日,海南中部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思源实验学校,学生们在宽敞的图书馆里阅读。本报记者陈元才摄

  海南日报记者郭畅 杜颖

  山还是那座山,路也还是那条山路,弯弯曲曲的,王积文的脚步却走得又快又顺溜,因为这条路他走了32年了。

  王积文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南万逸夫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。1986年他高中毕业后放弃了镇政府工作机会,选择到五指山脚下的上安乡志顺教学点教书。30多年了,熟悉农村教育的他就像熟悉眼前这条路一样,哪怕是一小段回忆,也能牵扯出无限的乡村记忆。

  王积文回忆,因为偏远,谁都不愿意去志顺教学点任教,而自己却是义无反顾。

  “准备上一年级的孩子只有六七岁,如果我不去教书,志顺教学点就会被迫撤掉,孩子们要多走两三公里的山路,去下一个的教学点上学,我不忍心呐!”王积文感慨地说,现在孩子们幸福多了,上学变成一种“享受”,32年,自己见证了海南中部乡村教育的发展速度。

  王积文用了几组数字证明着自己的记忆力:“1986年,我的月工资50.5元,2018年,工资加上各种补助每月是5500元;1980年代,孩子们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上课,自备课桌;2018年,南万逸夫小学宽敞明亮的4层教学楼即将竣工;十几年前,孩子们还买不起几毛钱的文具,2018年贫困生每生每年的教育补贴高达3500元……”

  上安乡南万村位于万泉河上游,上世纪八十年代,每年8月至9月份的台风季,河水总会淹过小桥,王积文都要和几名教师轮流背18个孩子过河回家;上世纪90年代,在牙代村教学点,王积文给4个孩子当起了“爸爸”,“姐弟4个是孤儿,白天上课,晚上就住在我家,我给他们洗衣做饭,我点着煤油灯辅导功课,工资的大部分都花在了他们身上。”王积文说,因为缺少老师,南万村附近的几个教学点,他都待过。

  发展乡村教育,让山里娃接受公平教育,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,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。

  “琼中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,但却用破釜沉舟的决心办起‘富教育’。”王积文说,背孩子过河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往了,30年,海南省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,展现乡村教育发展蓝图。

  “过去可不敢想,乡村小学用的是塑胶跑道,政府还投入5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、学生宿舍楼、教工食堂。”王积文说,放学后,学生们再也不需要趁着天没黑跑回家了,可以放心地在操场踢足球,到图书室“充电”。

  “琼中重视薄弱学校建设,所以南万村的村级小学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。”王积文说着,竖起了大拇指。

  在海南广大乡村,近年来,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农村校舍安全、餐饮工程、教师周转房、城区教育扩容、农村公办幼儿园等项目建设,做到精准扶弱,让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均衡教育发展的成果。

  仅琼中,近5年就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9亿元,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8%。建立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,不让一个贫困学子上不起学。

  “32年了,我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了,但海南乡村教育,却正值青春年华。”王积文说,十几年前自己教过的学生黄朝林,现在和他成为了同事,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,能够扎根基层,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。

  (本报营根2月6日电)

责任编辑:邱苗
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